
贱卖技术?国家耗费20年研发盾构机却只能以国外110价格出售
曾经,我们因缺乏这种设备而受制于人,但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,我国终于成功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隧道掘进机。
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1996年,当时中国在修建秦岭隧道时,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呢?
为了购买这台“救命机器”,工程部门支付了高昂费用,然而这些进口设备并未真正解决问题。
它们不仅售价昂贵,维护成本也居高不下,技术支持更是匮乏,几乎让每个施工团队都陷入深深的无力感。
面对设备故障,西方公司不仅拒绝提供及时帮助,甚至在维修时禁止中国工程师靠近。
技术封锁已不仅是经济问题,若无法突破这一瓶颈,中国的基建发展将长期处于被动局面。
2001年,该项目正式纳入“863计划”,这意味着研发团队不仅要应对技术挑战,还需承受时间压力和资源紧张。
刀盘设计直接决定了设备能否高效安全地切割地质层,而这一领域当时完全依赖进口技术。
那段日子里,王杜娟和她的团队经常加班到深夜,甚至在一个实验失败后,几乎重新设计了整套机械系统。
这台设备一经问世,便迅速应用于多个重要工程项目,充分证明了其可靠性和高效性。
2008年至2010年间,全球经济危机导致许多国家削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,市场竞争异常激烈。
这不是因为国产设备技术落后,相反,经过多年积累,国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越国际一流品牌。
这一策略吸引了众多预算有限但急需基建的发展中国家,使国产设备迅速成为他们的首选。
虽然价格低廉,但国产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毫不逊色于国外同类产品,这种高性价比优势让中国设备快速占领市场。
这种“低价策略”不仅赢得了市场份额,也让中国在全球基建领域占据重要位置。
随着市场份额逐渐稳固,中国隧道掘进机面临的新问题是:如何从“价格战”转向“技术战”。
随着技术进步,国产设备性能不断提升,智能化、环保化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。
近年来,中国隧道掘进机开始配备更先进的智能系统,通过实时数据监控和自动化调节,实现精准施工控制。
中国隧道掘进机的成功,不仅是技术突破的成果,更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里程碑。
从最初的完全依赖进口,到自主研发,再到引领全球市场,隧道掘进机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制造从“追随者”到“领导者”的转变。
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:2025-5-06《从零起步“异想天开”,到占全球市场近七成,国产盾构机为什么能?》求是网:2025-03-06《两会访谈|倾心倾力打造世界一流盾构机》中国科普博览:2024-11-18《“地下蛟龙”盾构机的灵感,其实来自一种软体动物》
输入店铺信息,获取专业全方面分析
* 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,请放心填写